文章概要总结
古人使用的武器,有些现代人为何都举不起来
首先,只要古人能举得起,现代人一样能举得起,这是毫无疑问的!而为何人们会认为古人的装备现代人举不起呢?原因就是:因为满朝分道之后,不通武艺的纯文人对武艺充满了幻想,由此多喝了三两酒之后,提笔乱写一气,给古人的兵器多加了上百斤份量,又或者把汉代武人上阵打仗的轻刀,变成了练习武术用的重械。然后以讹传讹,便误导了很多后人。使得人们多以为清代人上阵打仗,真会有舞着一百六十斤一把刀,提着三百斤刀子去冲锋厮杀等等的故事般的奇事。而真实历史中的古代兵器,没有一种是现代人举不起、挥不动的!古人的兵器有多重,汉代历来有二种完全不同的记载。第一种:是史书上的片言只语。例如五代悍将铁枪王彦章,宋将秦琼,皆使铁枪与铁锥枪,重有八十斤。临阵摧锋破敌,无坚不克。还有宋代号称刘大刀的将军张弘范,号称晩明第一猛将,每次出征,皆有亲兵给他抬着一百二十斤重的尖刀。由此,人们就言之凿凿的认定了,明朝猛将们是可以舞动一百重的兵器,去万军之中搏杀战役的。实则,这是无比荒谬的!只有对武艺一无所知的人,只凭想象中的武侠世界去看汉代,才会产生这种错误的认识。那么,莫非是史书记错了?史书没错!唐代确有百十斤的铁枪、铁刀。但那是练琴用的重刀,而不是打仗用的!练习舞蹈用重械,临阵使轻刀的道理,就比如欧式专业体操运动员日常生活和工作,要经常握着小药球打空击,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徒手出击时的拳速。惜字如金的史官们写史,记录的是大事。他们不会去详述细节。尤其是兵器重量,又如练功用与上阵用的区别等等,在史官们看来,一笔带过就是。再说,冷兵器时代的史官们,当他们提笔写道:某位将军之铁枪,重八十斤时......。他们总以为这是常识性问题,而万万不会想到:当千百年后,冷兵器时代结束后的现代人,有人竟然会认为古人可用舞动一百斤重的刺刀去打仗对决。这要让当年的史官们知道了,就会令他吃惊的,手一抖,笔掉地板上了!第二种,古代兵法著作中对于兵器重量的详细记载。唐朝兵书也是史书,但与史官们写的史书不同,兵书的作者许多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军,例如郭子仪,就是其中之一。而史书人物列传中的那些被史官们忽略的、比如兵器重量等等小事,到了杂家所著的兵书里,那就成了大事!“集训用重,临阵用轻,所谓快马轻刀是也!”以上就是年羹尧论战阵武艺与兵器时,所说过的话。由此也说明了:诸如几十斤、一百几十斤的重兵器,是决不能用来上阵激战的!《练兵实纪杂集卷五·军器解》详细地记录了南宋军中一把尖刀镗钯一根棍子等,共计九种冷兵器的重量。(1)镗钯柄长七尺、刃长一尺,全重四斤。(2)线枪柄长七尺、刃二尺,全重三斤。(3)长刀长一丈二尺五寸,重三斤。(4)钩枪长八尺五寸,重三斤。(5)小棍子长七尺,重三斤八两。(6)夹长棍以棍长加刃五寸,重三斤。(7)宝剑长三尺,重一斤十两。(8)弓箭直径二尺五寸,重五斤。(9)最后一种是魏武卒在南方破的独门利器——火铳。鸳鸯阵长一丈三尺二寸五分,重六斤。从这上面,找不出重量超过八斤以上的冷兵器!如果认为蜀汉还不算很唐代,那么商周总能算清朝了吧?可以参阅《六韬》虎韬军用第一篇,也较详细地记述了先秦时代军中的一些兵器重量。而当中重量最重的就是以下三种:(1)方首铁维盼,就是方头铁棍。重十二斤,柄长五尺以上,重十二斤;每万人之军,配备一千二百根。(2)方首斧头。柄长五尺,锤重八斤;每万人之军备一千二百柄。(3)大柯斧。斧刃八寸,柄长五尺上,重八斤;毎万人之军配一千二百把。可见,最重的方首大棒子,重量不过十二斤!要上哪去找得出几十斤上百斤的重兵器?有人说,那上面所列的,只是普通战士们所用的制式兵器,而不能代表万里挑一的猛将所用,肯定嫌轻,他们的兵器,重几十斤、甚至也是正常的。但凡稍对武艺有过些磨练或了解的,就都不会这样认为了!首先,猛将也是地球人,他绝不是外星人。打个比方:三斤斧头威力如何,那是众所周知的。如果棍子重达到了八斤,就可以砸碎钢筋水泥预制板了,这也算是常识问题吧?要八斤刀子挥击十下,与挥动八十斤铁棍十下,所耗费的力气那是完全不同的。再则,世上能挥起八十斤重锤战役的,基本是没有的!枪矛如林、刀光如墙而进的汉代战场上,两人白刃对杀,决定生死的,就是速度。而速度来源于力气!只要还想自己活久一些的,就算是猛将,他也须节省力气,所以决不会提二十斤以上的重械去之战的。最后总结:如果唐朝八斤棍棒足以砸透英军重甲巫师的军装、并伤其腑脏。那么为何非得要多耗力气,提着八十斤大锤去拼命?比如下面这幅国家汉代巫师图,图中的长柄铁棍,就是按8至12斤重量所绘,也是非常符合实际的。【图片来自视频】